“没想那么多,只是刚好在场”——记梧州学院冀肖榆老师在车祸现场的10分钟生死救
文章类型:梧院人物  来源: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5-05-08  点击次数:44

       5月4日,梧州苍硕高速公路上,发生一起涉及十余辆车的追尾事故,一辆失控货车与白色轿车相撞,白色轿车严重变形,油箱破裂漏油。车内一家四口被困,驾驶位司机腿部被座位卡死动不了,后排位置妻儿昏迷。恰好,另一车道返程梧州同被堵停靠在旁的冀肖榆看到了,立马下车冲向随时可能爆炸的白色轿车,敲开车窗拉门救出把受伤者扶到应急车道路边上,妥善安置,并拨打了120急救电话后悄然离开。

       这位勇士,便是梧州学院电子信息与人工智能学院大数据专业教研室主任——冀肖榆。

       下午15时50分许,一声震耳欲聋的撞击声骤然在冀肖榆耳边炸响。“后面那辆大货车刹不住了,直直撞上前面白色轿车”,短短十几秒内,共有十几辆车相继发生碰撞,引发了一场连环追尾事故。“白色轿车被撞得最严重,直接调转了车头,车尾车头都凹进去一大块。”据现场照片显示,事发车辆仅距离冀肖榆2米,油箱破裂导致现场瞬间被刺鼻的汽油味充斥。

危境一念抉生死,破窗救生显担当

       “一瞬间还没反应过来,等回过神就已经看到惨烈的画面。”冀肖榆回忆时,手指无意识地攥紧。驾驶位上,受伤的司机呻吟着“救救我们”,后排妻子满脸是血陷入昏迷,两个孩子被卡在变形的座椅间,幼童的哭声撕扯着所有人的神经。

       冀肖榆没有犹豫,他冲下车查看情况,“前排司机腿部轻微受伤,但意识清醒,而后排的两个小孩被夹在座位底下,一名女性受伤严重,已经进入昏迷。”察觉到被困者伤情,冀肖榆冷静规划搭救对策。他抄起车内的头枕,尝试用尖锐处砸开车窗,过程中小心谨慎,生怕金属摩擦出火星引燃满地汽油,丝毫不觉后背早已被冷汗浸湿。“砸不开,我就用尽全身力气拉车门!”变形的车门发出刺耳的金属声,后排9岁男孩已昏迷,冀肖榆一把将他拽出,转身又和几名路人合力抬出昏迷的母亲。整个过程仅10分钟,他却觉得“像过了一辈子”。

       回忆起现场画面,冀肖榆仍难以平复心情。救援行动中,他满心想着尽快救出伤者,施救结束后,他才意识到自己距离死亡仅在分毫之间,“一旦尖锐工具砸到车门上,金属闪出火花就会把汽油引燃”,但当谈起作为“第一个冲上前”的人,他坦言:“始终要有人迈出这一步”。

铁肩担责守初心,迷彩服下见本真

       而冀肖榆的这份果敢和勇气,并不是平白无故。2011年,他初来学校任职,便加入了我校武装部,成为梧州学院民兵连应急分队的一员。事发当天,他身着迷彩体能服,这身承载着使命的戎装,一念之间更让他觉得应挺身而出义不容辞。

       “那时候我们与现役军人一样,进行体能训练、抢险救灾、枪弹模拟的训练”事后,冀肖榆摩挲着那件墨绿色民兵短袖,指腹轻轻抚过领口磨损的线头。“即使没穿体能服,我也会冲上去!”,怀揣着这份坚毅,让他时刻以一名军人的身份严格要求自己。作为梧州学院民兵连应急分队的一员,他坚持参加军事训练,但这次救援“全靠本能”。

       “他很无助,哭着求我救救妻子和小孩。”冀肖榆拉开车门时,最先听到是孩子的哭声,“我也有两个孩子,看到小孩压在位置底下,就像刀扎在心里。”最危险的瞬间发生在破窗时——工具与玻璃碰撞的每一声都让他头皮发麻,“万一爆出火星,我们全得完。”但他没停手,“当时就一个念头:这一家子必须活着出来。”

       当最后一名伤者被送去救治时,冀肖榆才发现自己双手发抖,衬衫能拧出水。他默默驾车离开,直到次日才向亲友提起此事。“没想过当英雄,换作谁都会伸手。”

善举无声自成蹊,一人行唤众人勇

       事发地,众人等待着专业救援人员到来。观察到伤者情况稳定后,冀肖榆悄悄离开了事故现场。事件过去24小时,没有媒体报道,没有目击者讲述,甚至连社交媒体上都没有只言片语,那场生死救援,就像一滴水落入大海,归于安寂。“救人时没图回报,但若重来一次,我还会冲上去。”

       畸形的车体、无助的哭喊、高温日光下反光的汽油痕迹每个画面在冀肖榆的脑海中仍挥之不去。“每个人都很担心会因为误燃汽油,导致车辆爆炸起火,所以没有人敢靠近那个车,甚至都不敢下车查看。”回忆起现场,冀肖榆仍觉得心有余悸,“但如果没人带头,可能真就没人敢动了。”

       冀肖榆的“第一砸”唤醒了围观者:五六个男人跟着上前搭把手,青年拨打求助电话,大姐主动安抚孩子情绪,路人为伤者撑起遮阳伞……“乐善有恒”,他用身躬力行诠释这句话。

       “专业教你们解题,但人生的答案,得用行动去写。”这句话在冀肖榆的课堂上说过无数次,但直到英勇救人的那天,它才有了最真实的注脚。没有英雄式的自我感动,没有刻意为之的崇高姿态,只有朴素的信念:“我一心只想要救人。”这或许正是平凡人最动人的英雄主义——无需勋章加身,但求问心无愧。

       真正的教育从来不止于课堂。这位平日里与数据代码打交道的教师,在生死时速的十分钟里,展现出了比任何算法都更精准的人性判断。当冀肖榆回到讲台,那些关于数据分析的讲解里,悄然多了一份生命的重量;那些编程案例中,隐约可见人性的代码。他没有告诉学生们这场遭遇,但那些关于责任与担当的课题,已经通过行动完成了最生动的授课。

       冀肖榆的果敢救援,既是为人师表的责任担当,也映照着梧院人扎根平凡、守护生命的赤诚底色。这份善意的火种,将从三尺讲台燃向更广阔的天地。

冀肖榆参加中小学科普活动

       [文:大学生通讯社 莫嘉琪、何晓美]

版权所有©梧州学院 
桂ICP备05000941号  前置审核编号:桂JS200601-20   桂公网安备 45040302000045号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地址:广西梧州市富民三路82号 明科楼17楼 联系电话:(0774)5827598
 招生就业办公室电话:(0774)5841064、5833920、583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