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梧州学院宝石与艺术设计学院的调研团队走进三江侗族自治县林溪镇高友村。这一次,他们带着一份特殊礼物——无偿捐赠的侗寨景观与公共建筑设计方案。对于这次调研活动,团队负责人吴薇老师坦言:“最初只是科研课题,但越深入,越觉得责任重大。”
吴薇老师团队选择高友村作为调研对象,并非偶然。高友村是广西三江侗族自治县第一批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单的代表性侗寨,其原始生态风貌保存非常完好,侗族文化底蕴深厚,然而,随着乡村旅游的兴起,部分村落在缺乏科学引导的情况下,逐渐失去了地域特色,变成了“千村一面”的“美丽乡村”。
调研团队成员主要是由吴薇老师所教的专业课程小组代表以及所带大创项组的小组成员组成。他们在调研过程中,与村委会、县政府反复论证,通过开展座谈交流,听取高友村当地村委会代表和相关政府部门汇报高友村在村落保护中遇到的现实问题,了解当地村民的真实困境与诉求后,提出了相关的解决策略,并对高友村的更新设计方案设计效果图进行现场汇报,解说策略。
“我们团队的初衷就是希望通过设计赋能乡村振兴,建设真正的美丽新乡村”。吴薇老师说道。他们一开始做调研活动的方向一直聚焦于广西传统建筑和村落的更新与保护这方面,但随着团队调研的深入,发现的地域特色民族村寨愈多,就决定借助地域优势和乡土亲情教学相融起来,进行教学改革。希望凭借所学专业知识实实在在的帮助偏远落后的村寨建成“美丽新乡村”,在探索中实现村落的有机更新,实现设计赋能乡村。
梧州学院团队在讨论高友村侗寨景观设计方案。
梧州学院团队在三江侗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参加传统村落会议。
风雨无阻,泥泞路上的设计课
调研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吴薇老师回忆道,去年夏天,团队在前往高友村的途中遭遇连续降雨,山体滑坡,村寨的路被阻断之际,他们只能半路下拉重行李绕远道寻找进村的车辆,尽管路途艰辛,但团队成员们相互扶持,最终到达了目的地,然而,进村后的挑战并未结束。高友村里大多为老人,讲着侗话,团队问什么问题,老人都只会一齐乐呵呵的回应,无法得到有效回应。语言不通成了调研中一大难题,幸运地是,吴薇老师寻找到当地的小孩进行翻译,调研任务得到顺利开展。在调研高友村历史文化、建筑风格及村民需求的过程中,团队通过文献查阅,座谈交流,当场调研,跟踪采访当地人的生活,甚至同吃同住等方法深入考察,翻山越岭“找答案”。团队了解到,高友村距离县城较程阳八寨景区而言更远,开发时间更晚,所以侗族传统木构建筑及村寨原生态景观保存较好,建于清代的鼓楼和民居非常多,并且当地的民风也非常淳朴,高友村无疑是真正的“稀境”,比起喧嚣且过度商业化的旅游景区,这个地方是真正的"世外桃源"。吴薇老师团队快速地了解到高友村的现状,立刻与高友村的开发公司(稀境文旅有限责任公司)讨论,提出未来的高友村应该是在保护中微更新,借助侗族民族文化未来朝着文旅乡村发展的策略。
梧州学院团队在高友村调研。
化雨春风,藏在细节里的温情
在高友村调研的过程中,团队成员不仅感受到了侗族文化的深厚底蕴,更被当地村民的村普善良深深打动。吴薇老师回忆道,每次她与团队测量当地居民的老屋尺寸时,村里的老人们都会热情的邀请他们吃饭做客,尽管语言不通,但老人们总是举手比划不断表达他们的善意,在团队临走时,还不停地向他们塞满自家种的瓜果。调研过程也有遇到过一些心酸,吴薇老师提到一件令她至今印象深刻的事件。她在分享调研时,村里正好来了教侗族琵琶弹唱的老师,正在给两个女孩授课,当时帮吴薇老师和团队做翻译的小女孩也站在一旁非常认真的听着,在跟小女孩闲聊的过程中问她为什么不学,她告诉吴薇老师:“那个琵琶很贵,得五百多元,奶奶买不起……”。吴薇老师和团队又问她最大的愿望是什么?她说:“最大的愿望是能跟着爸爸妈妈去一趟柳州玩。”当时听完的吴薇老师心里瞬间一阵酸楚,这也激发了她“守望稀境留守儿童成长空间”设计方案的灵感,开始萌生在村子里设计一个留守儿童成长空间的想法,为这些留守儿童们提供一个学习非遗技艺、学习课外知识、与外地父母在线沟通的平台。
创新赋能,让老建筑“开口说话”
吴薇老师团队为高友村设计的保护方案,从高友村本地文化保护和活态传承角度介入,探索体验式乡村旅游需求下侗族传统村落空间更新设计策略。以“创造性转换,创新性发展”为核心理念,依托侗族文化底蕴,通过有机更新策略平衡保护与开发。方案以兼顾“保护”与“创新传承”为亮点,将高友村划分为历史建筑保护区,农耕体验区与旅游商业区,对其传统建筑,依据它们不同的新旧程度,进行巧妙利用。将侗族木构建筑建造技艺、侗锦制作、侗族刺绣等非遗技艺以及侗寨民风民俗与其结合,打造了“歌月广场”、“侗锦广场”、“侗议广场”、“侗婚广场”四个重要景观节点,将静态的建筑变成展现当地文化的活态舞台,通过沉浸式剧场的情景演绎,让游客在参观的同时,能够深入了解侗族人民的习俗和非遗技巧。团队将高友村的传统建筑和文化元素有机结合,创新非遗传承模式,将木构技艺、侗绣等融入建筑改造与景观设计,以“以用促保”赋予老建筑新功能等等,通过政校企协同机制实现可持续运营,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文”的文旅乡村,为传统村落振兴提供可推广的示范路径。以创新和保护作为调研高友村活动指导后,吴薇老师和团队完成的高友村设计的保护和方案,取得了村民们的一致认同。
学生跟随非遗传承人实地研习侗族木构技法,记录“不用一钉一铆”的传统营造智慧。
设计的温度,在乡村间延续
令人感动的是,经过吴薇老师与团队的商讨,团队决定把设计作品无偿贡献给高友村,秉持着改善当地村民生活的想法,希望能够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微薄的力量。“我们设计作品能够被采纳,为传统村落的保护与更新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大家都感觉到非常开心。"吴薇老师表示。在未来推广传统古村落保护理念的计划里,他们团队计划基于高友村保护和更新设计的经验之上,继续依据其他村落的特点去探索适合他们的保护与更新设计,继续发挥政、校、企三方的联动作用,坚持部门联合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传统村落的保护,不是封存旧时光,而是让过去与未来握手。”
编辑:苏必庆
责任编辑:郭骞
值班主任:刘斌
记者 梁乾胜
通讯员 王艺蓉 劳雪洁 梁志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