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日报]梧州学院以“双引擎”破解西江航运千年难题
文章类型:媒体梧院  来源:宣传部  发布日期:2025-03-12  点击次数:1373

   近日,广西工业和信息化厅印发了《广西“人工智能+制造”行动方案(2025-2027年)》,方案强调推动建立一批“小而精、小而美、小而特”的人工智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人工智能产品与服务供需对接,促进创新成果的推广与产业化应用。梧州学院正积极响应这一号召,通过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的“双引擎”,为地方产业升级注入青春动能。

曾几何时,西江流域的水情数据散落在各个不同的部门之间,船闸、雨量站、水文站等关键数据都处于信息孤岛。航运调度、灌溉管理、发电控制甚至生态保护,都依赖于各个单位的独立系统和信息源,数据共享几乎无法实现。时常,我们只能依赖传统的手工汇总和更新,效率低下、信息滞后,甚至影响到紧急情况下的决策速度。

如今,情况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梧州学院数字西江科研团队在西江航运水情大数据平台的开发与应用方面,为粤港澳大湾区和陆海新通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该学院聚焦数字西江研究近15年,联合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梧州水文中心和水利部流域数字孪生重点实验室等单位,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开发和建设了西江航运水情大数据平台。平台汇聚了流域船闸、水文站、雨量站等共计2.6亿规模和跨度达124年的流域海量水情数据,建成了首个西江航运数据底板,打破了部门间的数据壁垒,为全流域的航运、灌溉、发电、生态保护和水资源调度等智能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

在水情预测方面,平台实现了关键航道节点(云龙桥、界首、龙圩)6-12小时中短期的高精度水位预测,精准预测了2022-2024年梧州汛期的洪峰水位,误差控制在0.5~1.6%之间。这不仅助力年过货量提升25%,还提高了船运效率,有效降低了洪涝灾害风险。平台还向社会公众提供水情预测服务,增强了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

西江航运水情大数据平台。

向社会公众提供水情预测服务。


针对关键航道研究了多维特征的时间序列预测,实现6-12小时的高精度水位预测,在2022年和2024年梧州洪水期间准确预测了洪峰高位点及过境时间。

   在智能调度方面,平台实现了流域复杂场景下船舶识别与跟踪,联合长洲船闸提出的船舶打分机制,建成了船舶通航效率提升系统,极大减少了船舶等待和进出闸时间。系统近1年有效协助过闸效率提升25%。联合西江集团积累了多梯级船闸群联合调度技术,可以为广西内河12个梯级19座船闸以及将来平陆运河建成的3个船闸实现船舶过闸智能调度排挡方案,有效提升了内河通航效率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船舶通航效率提升系统。

汛期期间相关领导观看防汛数据。

   在船货匹配方面,团队提出了智能船货匹配技术,初步应用于8家船运企业,合计船舶超662艘、运力超177.32万吨,累计从2021-2023年实现新增总货运量约7294.49万吨,受益销售额超17亿。这不仅提升了西江复杂环境下航运效率,还构建了与公路、铁路、海运、空运等多式联运的物流链条,有效提升了流域货运效率。

   在经济分析方面,平台对全流域梯级船闸积累的海量且实时的船运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构建了流域经济晴雨表。这不仅反映了广西对大湾区经济的支撑作用,还有效反馈了广西经济状况和经济政策的实施效果,为大湾区和陆海新通道的经济决策提供了辅助支持。

   梧州学院数字西江科研团队的成果获得了多项科技奖项,如2023年7月“西江水情预测系统研究与应用”获广西人工智能学会八桂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二等奖,2024年7月“西江船货智能匹配关键技术及应用”获得八桂人工智能科技进步特等奖,2024年12月“西江复杂梯级流域航运水情大数据平台研发及应用”获得广西大数据学会八桂大数据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些成果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流域的数字化、智能化管理提供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梧州学院数智媒体技术团队开展了医学信息处理方面的人工智能研究。与深圳妇幼保健院、梧州市人民医院开展多模态医学数据的人工智能处理,主要是针对优生遗传相关的影像、病理及子代随访数据进行分析,包括胎儿发育预测、出生缺陷辅助诊断、女性子宫多种病变的辅助诊断。已拥有近3万胎儿超声影像数据、超1万例0至6岁新生儿子代随访数据、超3万张子宫内膜癌影像数据集及10余万张显微影像。有关目标域数据增强、孕妇睡眠周期调节、胎儿先心病超声质量控制、显微视频传输的成果在Information Fusion、IEEE Transactions on Broadcasting、Future Generation Computer Systems、Neurocomputing等顶级期刊发表。与梧州市人民医院已于2023年共建了医学影像人工智能联合研究中心,于2024年1月在梧州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年会开展有关医学影像AI应用的学术讲座,并联合承担了2025年广西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子宫内膜癌多模态图像智能辅助诊断的关键技术研究”,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子宫内膜癌的数字病理切片及MRI切片影像进行良恶性分类及全局病变程度分析。

许才顼老师在梧州市医学会放射学分会年会做AI应用报告。

开发的胎心超声标准切面质量控制软件。

   三维虚拟人运动生成式AI的研究与应用工作,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是设计了轻量化的物理虚拟人驱动架构及其自平衡系统,并通过深度强化学习赋予其对抗交互能力,形成了姿态自然的主动/被动受力呈现。针对三维虚拟人运动视频生成问题,首创从现有动画中提取人物的逐帧深度、描边、光流、骨骼点坐标等信息,构建多视角多模态数据集,解决了AniPersonaCaps、AnimeCeleb等公开数据集动作连贯信息差、互动逻辑缺乏、物理规律异常等问题。上述工作已经应用于深圳灵通闪创科技有限公司,为该司的生成式AI产品提供了数据基座和训练载体,用于虚拟场景生成与动漫制作。

轻量化物理虚拟人。


虚拟人运动多模态数据集构建。

   与澳门科技大学合作开展芯片散热结构设计工作。高性能计算芯片的散热问题成为电子设备性能提升的关键制约因素,通过人工智能对芯片的复杂多物理场散热数据进行分析和预测,辅助芯片散热结构设计。



编辑:苏必庆

责任编辑:郭骞

值班主任:骆怡

记者 梁乾胜

通讯员 冀肖榆 贺杰 许兰先


版权所有©梧州学院 
桂ICP备05000941号  前置审核编号:桂JS200601-20   桂公网安备 45040302000045号
现代教育技术中心 地址:广西梧州市富民三路82号 明科楼17楼 联系电话:(0774)5827598
 招生就业办公室电话:(0774)5841064、5833920、58315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