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文锋 黄春梦 秦荣芳 文/摄
当传统工艺遇上现代设计,会触发怎样的创意?
梧州学院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副教授韦飞,经过十多年钻研和创作,打开了服装设计行业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衔接的通道,他创作的刺绣与染织类作品《融合》、《璀璨》分别获得2018年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八桂天工奖”金奖和铜奖;以梧州骑楼城、西江元素为主题的刺绣与染织作品《西江韵》获得2017年“八桂天工奖”银奖。
以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培育工艺美术人才,促进工艺美术产业发展而设立的“八桂天工奖”,是广西工艺美术行业的最高奖项。韦飞的作品屡获“八桂天工奖”,与他长期对传统服装服饰的浓厚兴趣和专注研究分不开。
耳濡目染,少年时期爱动手改衣服
回忆自己的艺术启蒙之路,韦飞说:“兴趣爱好让我走上了现在的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韦飞出生在百色靖西县的一个普通家庭,他的周围随处可见各种各样的民族传统服装和服饰。韦飞从小就特别喜欢新颖的衣服款式,对衣服的搭配、制作有着浓厚的兴趣。每逢当地赶集时,他便跑到街上的裁缝店,看裁缝师傅是如何设计、选色、搭配、裁剪,最后将一件衣服完整地制作出来,常常一看就是几个小时。
看完回到家后,韦飞便翻箱倒柜将旧衣服找出来,使用母亲的脚踏缝纫机,将其改成自己喜欢的样式。每每穿着自己“缝制”的衣服出门,他总是得到邻居家大人们的夸奖,那时的他心里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
韦飞读高二那年,他接触到了美术老师宾民强。虽然韦飞从小没有任何的画画基础,但是经常跟着同学去宾民强老师的画室观摩绘画,他便一发不可收拾地喜欢上了画画。从最简单的几何形体、线描结构开始,在老师手把手地反复训练下,他在美术方面渐渐地上道了,并通过艺术考试考取了大学。这为他后来从事服装设计工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997年,韦飞大学毕业后,先是在梧州一家纺织公司担任服装设计师,2000年进入当时的广西大学梧州分校担任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教师。一心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服装设计师的他,当了高校教师后,有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把专业学得更加精深了。
埋首创作,将传统元素融入现代设计
韦飞的作品以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发掘地方特色文化为主。他将中国传统的文化元素融入自己的作品中,并借助现代技术手段来设计自己的作品,使作品既符合现代审美价值观,又能传承民间工艺和民族艺术。
韦飞介绍说,《融合》就是采用传统的染织方法与现代的刺绣技术相结合的方式,以靛蓝色纯棉布料为底,衣领处钉盘扣,在右肩、左腰、下摆处用机绣,绣上寓意吉祥的民族图案,使传统元素与现代工艺完美地融合。
谈到创作过程,韦飞坦言传统的工艺制作非常耗时,染布环节就是一个巨大的考验。首先将水烧到一定的温度,其次加入植物色料浸泡,接着将准备好的白布放到染缸里。浸泡24小时后,拿出来用清水清洗,然后又放回染缸里,如此反复三次后,最后将其拿出来放在阴凉处晾干,不能暴晒。
在创作作品《融合》时,刚开始由于技术不熟练,韦飞染出来的布颜色深浅不一,效果并不理想。于是他走访民间作坊的老师傅向他们讨教。反复试验之后,终于成功染出自己满意的布料。
有了布料之后,韦飞开始设计作品,从款式设计到打版再到衣服的缝纫、裁剪、熨烫,每个操作环节、每一针每一线他都亲手完成。在制作过程中,常常沉浸在创作的思绪而废寝忘食。《融合》与《璀璨》两件作品看似简单,却也花了韦飞两个多月的时间才完成。
2018广西工艺美术作品旅游工艺品暨大师精品展览过程中,不断有人询问出资收藏这两件作品。对于韦飞而言,这两件作品不亚于自己的子女,韦飞哪里愿意轻易地出让它们。
在创作中,韦飞也不停地思考:传统工艺工序复杂、耗费时间长而又得不到相应的回报,导致大多数年轻人都不愿意去学习。只有增加传统工艺的价值,并使其与时俱进才能推广到市场。在2018年6月,韦飞被邀请为“梧州市工艺美术专家评委库”成员。这个平台给他与更多的同行提供交流的机会,对他今后将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融合创作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如今,他在梧州学院工作整整18年,他培养的300多名服装设计师在全国各地的服装企业就业。他未来的目标是不仅要培养好学生,还要设计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将传统的民间工艺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