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升本以来,尤其是党的十八大后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发展战略以来,梧州学院围绕加快梧州学院转型发展,更好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创新党建工作的形式和载体,为梧州学院特色发展, 跨越发展,加快建成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高水平大学,提供了有力思想和组织保障。
抓方向破难题,思想建设成效显著。梧州学院领导班子通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 “三严三实” “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开展解放思想和转型发展大讨论,进一步厘清了梧州学院发展思路,准确把握国内外高等教育走向和广西、梧州市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破解发展难题,进一步明确了“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中心,以人才为支撑,以服务求发展” 的办学理念,凝练了“紧贴业界,校地协同,东融西联,通江达海”的办学特色。梧州学院入选“广西高校理论学习示范建设梧州学院”,并与红旗出版社联合举办了广西高校首场红旗大讲堂“读红旗书、走长征路、圆中国梦”主题读书报告会。
思政教育创新,师生理想信念坚定。梧州学院不断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载体和形式,以实施探究式教学为突破口深化思政课教学改革,扎实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梦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进”工作,在全校教职工中广泛开展争当“四有”好老师活动,师德师风建设成效显著;梧州学院被评为2009-2011年广西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辅导员工作、心理健康教育先进集体,连续两年被评为全区高校学生资助工作先进单位,并获全区大学生“三爱”教育优秀教案二等奖、三等奖各1个;陆科达教师入选“梧州好老师”,谢思敏同学获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联合举办的“中国好人榜”评选提名。
净化育人环境,强化阵地建设管理。梧州学院启用了梧州学院官方微博、微信,校园网被评为“广西高校十佳新闻网网站”;建成了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校史馆、元丰监钱币文化博物馆、西江流域契约文书陈列馆和易班工作站;建立和完善校园意识形态阵地管理的制度体系,切实加强网络、报告会、研讨会、论坛和课堂教学的管理,组建一支50多人的网络舆论引导员队伍,围绕师生关注的热点及时开展舆论引导工作,确保校园和谐稳定。梧州学院加强网络阵地建设和管理的做法在2015年全区高校党建工作会议上作了经验交流发言。
深化教学改革,夯实转型发展基础。2012年,梧州学院第二次党代会就提出了建设“特色鲜明的地方性应用型大学”的奋斗目标,吹响了转型发展的号角。2013至2015年,我校以迎接教育部本科教学合格评估和评估专家整改回访为契机,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快转型发展,努力实现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向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相继出台并组织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师资队伍建设、学科专业建设、教育教学改革、产学研融合方案、创新创业教育方案,在稳步推进思政课、公共体育课、公共外语课教学改革的同时,以学科专业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师资队伍、课程教材、教学实践平台、教学监控和评价体系建设。 在此期间,梧州学院专业群初步形成,形成了管理、电子信息、经济专业群,规模和专业建设水平达到区内同类院校的前列,机电、化工等专业群迅速发展。专业内涵建设不断强化,对接更加紧密,特色更加明显。建成全国高校特色专业2个,广西特色专业10个。
六大模式育特色,校地协同共促转型。“十二五”期间,梧州学院以“实基础,适口径,重能力,能创新”作为人才培养基本要求。按照“多种模式并举、突出特色、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不断推进校地、校企协同办学。2015年初,梧州学院搭建“政校企”三方合作联盟平台,主动打开校门,整合梧州市政府、高校、企业等方面资源,探索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合作办学体制机制。初步形成了行业学院、校中厂、厂中校、电商实战、创业育人、社会服务等6种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2016年初,自治区教育厅正式下文,批准梧州学院列入广西整体转型试点高校。
支部建在团队,党建融入创新创业。把学生党支部建在创新创业团队上,建立大学生党建服务中心,通过党员引领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的社会责任感,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已经成为梧州学院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一大特色和亮点,一大批德才兼备的校园“小老板”脱颖而出。
梧州学院投入300多万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是广西本科院校首个“高校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单位,首个“大学生微型企业孵化园”。依托这个平台,进行课程体系、模训体系、实践体系和行动体系“四位一体”的综合能力培养模式探索,并与北京中科创大合作创办“中科创新创业学院”。大学生综合发展中心自2010年运行至今,已引进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340多个,其中已培育大学生创业项目200多个,有100个已获得工商营业执照,25家企业已成功走出校园立足社会,成为名符其实的“学生老板”,部分学生的创业典型案例入编了广西本科高校学生就业指导教材。 2015年4月,来校视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刘云山在对梧州学院将学生党建工作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充分发挥师生党员在创新创业教育实践中的指导服务和示范引领作用的做法,给予肯定,他说:“梧州学院建立大学生党建服务中心的做法是个创新!”
科技扶贫党旗红,服务地方显身手。梧州学院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教职工党员在科研服务地方中示范带头作用,建立与地方、企业的长期合作关系,与企业协同开展科研工作、联合攻关,解决地方和行业生产技术问题,提升实验室科研服务地方的能力,推动珠江-西江经济带及粤桂合作特别实验区信息产业发展。
2009年,自治区党委、政府的重大课题面向全国公开招标,梧州学院原党委书记唐善茂,党员王瑛等博士、教授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完成了“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研究”重大课题,首次对西江经济带的外延和内涵作出界定,为广西“两区一带”协调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依据,获得自治区政府决策咨询成果三等奖。
党员、陈炳忠副教授依托该院的人工宝石设计与加工实验室、信号处理实验室等科研平台,组织以高级工程师陈炳忠为首的18人科研攻关小组,他们来自机械、计算机、电子工程、信号处理、艺术设计等专业和领域的教授、工程师和教师。他们向自治区科技厅申报并承担了“人工宝石粘石、反石、自动刻磨技术及设备研发”课题,开启了研发之路。梧州市宝石加工机械经历了从半自动-全自动-数控排机的升级换代,助推了梧州市宝石加工机械的提质升级。Y57型自动磨石机、DPGM-1双工位机械手的成果鉴定结论为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已申报国家发明专利6项。
梧州长洲水利枢纽的船闸原调度管理系统存在船舶调度欠灵活、缺少对船舶调度的监管、数据不能实时共享和远程访问等缺陷,梧州学院组织一批党员教师与地方企业协同研发了新的船闸调度管理系统。通过运用此系统进行船舶过闸调度管理,可以提升船闸通过能力10%左右,每年可节约物流成本近10亿元。
目前正在贵港市各县市区推广应用的“贵港市港北区扶贫辅助系统”,是由梧州学院软件开发中心研发的一项智力扶贫成果。此项目由该校到港北区挂职的邹木春老师牵线,软件中心党员教师莫智懿带领师生进行研发。该系统根据“互联网+精准扶贫”理念,实现对数据、人员、资金、项目动态监测,推动扶贫政策和扶贫资源投向更精准、扶贫管理更精准,打造“精准扶贫”大格局。近日,由自治区扶贫开发办公室编印的《广西精准扶贫攻坚简报》,对贵港市港北区依靠后盾单位梧州学院的科技力量搭建高效、便捷的扶贫信息查询,扶贫监管平台的做法给予肯定。
|